从建筑工程进军竹制品,80后创业者李红玉在桃江县筑起了一座“竹艺王国”。这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环保科技”为中心的企业,不只让接近失传的篾匠手工重焕活力,更用绿色立异叩开了现代家居商场的大门。
4月16日上午,记者走进沾溪镇锦域竹业出产车间,60岁的篾匠师傅老符正用竹篾织造着现代款罗汉床,传统篾刀在他手中翻飞,三面围档的规划却充溢时髦感。老符告知咱们:“现在年轻人就喜爱这种既有老滋味又美观的东西。”
2021年,从建筑工程多年的李红玉因母亲遍寻不到传统竹制簸箕和凉床,敏锐捕捉到商场空白。“走了整个桃江,发现会做竹编的老师傅均匀岁数70岁以上,年轻人没人乐意学。”带着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感,她抛弃高薪工作,在沾溪镇政府招商引资支持下创办了锦域竹业。三年深耕,企业已开发60余款传统竹制品,让篾匠、郁匠这些渐被忘记的老手工从头走进群众视界。
李红玉说:“传统的竹工艺易发霉易长虫,咱们企业针对这块开发了蒸煮、炭化、防霉防虫处理工艺等有关技能,这样更便于更好贮存,更易打理。”她拿着新下线的竹编果篮介绍,现代工艺让竹制品既保存天然纹路的天然美学,又具有易贮存、好打理的有用价值。
“如这张竹凉床,在传统的基础上,我公司立异规划了三面围档。”李红玉说,立异规划的罗汉床、精约竹桌椅等产品,将怀旧情怀与现代审美奇妙交融,成为湘菜饭馆和70、80后家庭的首选。
当“以竹代塑”成为全世界一致,锦域竹业的实践证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能融入现代生活的时髦符号。现在,李红玉进一步与时俱进,依托抖音渠道的精准营销,企业上线万+用户。李红玉泄漏,她们讲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环保科技”的双故事线,让老手工贴上国潮标签。现在,该公司制造的明档竹桌椅、竹编日用品已打入全国4个省份,年销售额打破700万元,其间200多万元来自竹灰等副产品综合利用,走出了“以竹代塑”的绿色经济新途径。
“咱们出产的传统竹框、竹篮耐烫耐高温,没有塑化剂,有用、健康、环保。”李红玉向咱们介绍。现在,30多位当地乡民在该公司完成了家门口工作,企业年发放薪酬超百万元。企业的竹质料90%来自本地,企业不只盘活了全县的竹林资源,更让传统手工艺成为村庄复兴的新引擎。
上一篇:防静电地板安装工艺 下一篇:远望谷接待投资机构调研展现RFID产业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