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AIGC强制性国家标准发布揭秘人工智能内容安全新规!
来源:贝博app体育下载安装 发布时间:2025-04-20 04:26:07
近日,我国首个关于AI领域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网络安全技术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以下称《标识标准》)正式出台。此一里程碑式的标准,作为《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简称《标识办法》)的重要配套措施,全面构建了覆盖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模态内容的标识技术体系,旨在塑造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可识别性与可追溯性,标志着我国在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方面实现了关键进展。
《标识标准》的目标不仅在于推动技术应用,更希望能够通过制度与技术方法的有机结合,解决AI生成内容带来的虚假信息传播、伦理失范问题以及网络治理挑战。标准的核心原则是“可识别、可追溯、可管控”,要求任何AI生成或合成的内容都必须嵌入明确标识,让用户能清楚识别内容来源,从而为后续的监管与追责提供坚实的技术依据。
从技术层面来看,《标识标准》提出了显性与隐性标识两种体系。显性标识是要求在内容中直接添加“AI生成”的标签,例如可以在文本的末尾标注说明、在图片的角落中嵌入可视水印,或在音视频的开头插入语音提示。这样的直观标识设计能够明显降低普通用户对AI生成内容的识别门槛,提高公众的辨识能力。
而隐性标识则通过数字水印和元数据嵌入等技术实现,例如运用国际通行的ISO/MPEG标准,将生成时间、模型版本及责任主体等信息加密写入文件的底层。这一些信息只有借助专用工具才能提取,从而有很大效果预防恶意篡改,并为内容的溯源提供了完整的技术闭环。此外,标准特别强调标识的鲁棒性,要求其对常见的二次编辑行为如压缩、裁剪、格式转换等具有抵抗力,确保标识在内容传播的全过程中有效保留。
在实施机制方面,标准构建了涵盖生成、传播、检测三个阶段的全链条责任框架。内容生成端的AI开发者或内容平台在输出内容时,需自动添加标识,以实现源头的合规;传播环节要求各平台对标识的完整性做验证,禁止任何恶意删除或篡改标识的行为;检测机制则需要对公众开放与内容相关的验证工具,使用户和监督管理的机构能够对可疑内容做来源核验。比如,新闻机构在使用AI撰写稿件时,必须在文末标明所用的生成工具;电子商务平台使用AI合成商品展示视频时则要在元数据中记录模型信息,以方便后续的追踪。
对于未按规定标识或提供虚假标识的内容,标准明确规定将被强制下架,相关责任主体可能面临行政处罚,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形成连动约束。
然而,这一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实施也面临多重挑战。技术层面上,对抗性攻击可能通过高级算法破解或干扰标识系统,因此亟需持续迭代与增强标识系统的鲁棒性;国际合作方面,需与欧盟的《数字服务法》(DSA)及美国的内容来源与线PA)等标准做有效对接,以避免跨境内容监管中的潜在冲突;公众意识层面,亟需借助科普教育提升用户对AI生成内容的警惕性。这一标准还关切隐私保护,确保在嵌入元数据时遵循《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法》,以防在标识过程中泄露用户隐私或敏感数据。
总体看来,《标识标准》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人工智能治理从“事后监管”向“源头防控”转变,通过技术标识构建起人机协同的内容治理基础,解决了深度伪造和虚假新闻等风险,划定了AI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安全界限。未来,随着生成技术的不断演进,该标准有望进一步扩展至3D内容、虚拟现实等新兴领域,推动形成更完善的AI可信生态体系。随着这一标准的实施,公众对于AI生成内容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将逐步提升,从而在全世界内为建设安全、可信的互联网空间贡献中国智慧。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上一篇:标签“不好找、不熟悉、分不清”?一图看懂特殊食品标签标识新规
下一篇:特殊食品标识“找不到看不着”问题解决了!特殊食品标签标注有新规(附一图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