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施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逐步的提升,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担接受的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2025年,中国工业气体市场正站在新一轮增长的起点。2025-2030年中国工业气体市场规模将以年均9.8%的复合增长率持续扩张,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500亿元。这场增长盛宴中,特种气体崛起、技术迭代加速、绿色转型深化将成为核心关键词。
中研普华《2025-2030年版工业气体产品入市调查研究报告》表示,2025年中国工业气体市场规模将达780亿元,其中特种气体占比突破25%。这一格局背后,是消费升级与技术革命的双重驱动:
需求端:半导体产业向3nm以下制程迈进,推动高纯氨、六氟化钨等超纯气体用量激增,单片晶圆消耗量较5nm制程提升40%;生物医药领域对医用级氧、氮的需求年增速达25%,推动气体纯度标准从医疗级(5N)向超纯级(7N)升级。
供给端:膜分离、低温精馏等工艺优化使大宗气体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降低20%-30%,同时推动特种气体纯度突破9N级壁垒。
全球工业气体市场呈现“双核驱动”特征:北美与欧洲依托技术积累与环保法规推动特种气体先发优势;亚太地区则凭借制造业转移与新兴起的产业布局成为需求量开始上涨核心引擎。2025年中国以全球35%的市场占有率稳居最大消费国,但竞争格局仍存分化:
外资主导高端市场:林德集团、液化空气等国际巨头占据特种气体60%以上份额,尤其在电子级硅烷、高纯氦气等关键产品上形成技术壁垒。
本土企业加速崛起:气体动力、杭氧股份等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突破技术瓶颈,例如南大光电研发的ArF光刻胶用高纯气体已通过中芯国际认证并实现量产。
从地域分布看,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地区凭借产业集聚效应占据全国60%以上市场占有率。其中:
长三角: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形成“空分设备制造-气体生产-应用”完整产业链,2025年区域市场规模突破300亿元。
西部崛起:四川、陕西等地依托天然气提纯、煤化工制氢项目,工业气体需求年均增速达11.3%,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特种气体领域仍存在“卡脖子”环节:电子级硅烷、高纯氦气等关键产品进口依赖度超80%,地理政治学冲突可能会引起供应中断。企业需通过以下路径构建竞争力:
技术协同创新: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加速氟碳类特种气体国产化进程。
能源转型: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制氢成为主流方向,预计2025-2030年绿氢成本将从4美元/kg降至1.5美元/kg,推动氢能产业链价值重构。
循环经济:工业尾气回收利用市场爆发,例如某钢化联产项目将高炉煤气中的CO₂转化为食品级干冰,年减排量相当于种植200万棵树。
碳资产管理:通过开发CCUS项目、参与碳交易市场,构建“气体供应+碳服务”双业务模式。中研普华《2025-2030年版工业气体产品入市调查研究报告》预测,2025年行业碳服务市场规模将突破50亿元。
供应链溯源: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气体供应链溯源系统,确保特种气体运送过程温湿度、压力等参数实时可查,满足半导体等高端客户对品质的严苛要求。
中研普华《2025-2030年版工业气体产品入市调查研究报告》表示行业技术迭代呈现三大方向:
分离纯化技术:膜分离、低温精馏等工艺优化,使大宗气体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降低20%-30%,同时推动特种气体纯度突破9N级壁垒。
智能化生产体系:工业互联网与AI技术融合,实现气体生产、储运、使用的全流程数字化监控。
绿色低碳技术:氢能制备、碳捕集利用等技术的突破,重构行业能源结构。例如,某企业在江苏建设的氢能综合利用项目,通过电解水制氢与工业尾气回收,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50万吨。
消费电子:折叠屏手机、AR眼镜等新品对真空镀膜用氩气需求激增,推动气体供应商向“小批量、多频次”的柔性供应模式转型。
健康医疗:家用制氧机、氢氧机等消费级产品普及,2025年市场规模突破5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0%。
技术标准输出:将中国主导的特种气体检验测试标准推广至海外,提升国际线 政策驱动:从“市场主导”到“战略引领”
2025-2030年,中国工业气体市场将进入“价值创造”深水区。在这场变革中,企业需回答三个核心问题:
2025-2030年版工业气体产品入市调查研究报告》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完整版报告。相关深度报告
500+专家研究员决策智囊库1000000+行业数据洞察市场365+全球热点每日决策内参
上一篇:“上合”交易枢纽上的“静海标签” 下一篇:Intel先进工艺布局加快18A工艺量产在即但商场成功仍存悬念